close

DSC_1113.jpg

【樟原教會】

樟原村位於台東縣長濱鄉,舊稱「姑仔律」,是台東縣海岸最北的一村。

而樟原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外觀如一艘大船的長老教會教堂,教會改建係由七十九年間,因原來教堂受颱風侵襲而受損,原本只是想整修教會,後來竟突發奇想,改造成方舟,是阿美族的居民學習諾亞重建的精神所蓋的一座教會,自行設計和建造而完成的教會,為全台最美的挪亞方舟形狀的教堂建築。(資料蒐集自樟原國小網站)

樟原教會就座落在台十一線旁的小巷中,沿著東海岸走,不難發如此特別的建築物。置身在教堂底下,心中不自覺的發出讚歎,讚嘆著樟原人的創意和精神,這艘船不僅是信仰中心,也彷彿能夠引領著村民乘風破浪的去面對未來。

DSC_1111.jpg

DSC_1115.jpg

DSC_1124.jpg

#樟原教會前的街道
DSC_1123.jpg

#準備要去教會的村民
DSC_1130.jpg


 

 【宜灣教會】

宜灣教會,又稱「卡片教堂」,改建於1974年。

1957年,因原先的教堂不敷使用再行改建,為木造結構,屋頂仍用茅草鋪蓋,並改名為宜灣基督教長老教會。

1974年威瑪颱風來襲,教堂毀損,信徒決定再行改建,由賴明德設計,採用RC 柱樑結構,為磚造平房,外形仿歐洲鄉間小教堂形式建造,屋頂有哥德式建築的風格,造形小而優美,外牆嵌以白色浮雕花紋。宜灣長老教會為東部海岸線具特色的教會建築,極富保存意義。

資料來源: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頁

DSC_1080.jpg

DSC_1084.jpg

DSC_1087.jpg


 

【小馬天主堂】

「小馬天主堂」由傅義修士(Rev. Julius Felder)所設計,營建經費由池神父向國外募款,部分由變賣稻穀合力興建,於1968年8月20日教堂落成啟用。

首次認識小馬天主堂是從范毅舜所著之「海岸山脈下的瑞士人」一書中得知,藉由書中所聞,對於很多國外傳道人將生命奉獻在台灣的服務精神感到敬佩,特別是在小馬天主堂的後放墓園,有六位外國籍的神父選擇在台終老,甚至長眠於台灣的土地上。

DSC_1018.jpg


 

【都蘭天主堂】

「都蘭天主堂」亦由傅義修士所設計建造,於2003年建造完成。

每次要到月光小棧的路上,總是會匆匆一瞥這個有特色的建築物,只是一直都沒有刻意駐足。在看完范毅舜的「海岸山脈的瑞士人」一書之後,也對這個天主堂有多一些的認識,因此就不再只是往月光小棧過程中的風景,而是能夠停留欣賞這有特色的天主堂。或許您下次經過都蘭,也不忘可以來此一探究竟。

DSC_6815.jpg

DSC_1012.jpg

DSC_6804.jpg

DSC_6822.jpg


 

【風景】

DSC_1047.jpg

 DSC_1055.jpg

DSC_1059.jpg

DSC_1076.jpg

DSC_1077.jpg

DSC_1091.jpg

DSC_1101.jpg

DSC_1106.jpg

DSC_1135.jpg

DSC_1136.jpg


 

【後記】

這次我開著車在東海岸,用著時速五十公里的速度往北,因為慢,所以可以把風景得更清楚,也因為慢,可以用不一樣的心情去看相同的景色,感覺也會有很大的不一樣。我常覺得,風景是跟著心情轉變的,心情好的時候,即使很平淡的風景也會有很棒的感覺,心情不好的時候,連海的顏色都是憂鬱的。

有時候,我們總是會不經意的錯過身邊美好的風景,即使發現了,也不一定會刻意的去欣賞,卻往往少了很多可以去認識一些美好事物的機會,距離越近卻有時候反而卻是最陌生,我自己在這將近三年的時間當中,往來台東、成功的次數也不下數十次,一直很喜歡小馬這個路段,卻一直沒有真正停下來好好的欣賞一番,只知道季節到了,向日葵開了,或是稻子收割了,美麗的畫面確往往只是片刻的風景。

這次在拍照的過程當中,自己竟然粗心的把包包遺忘在北回歸線的廁所內,緊急的做了一些處理,也在重新辦理證件的同時,家人來電告知,是一個住在台北的蔡先生撿到我包包,而且也已經幫我把包包寄回到台中的家中,所有的東西都還在,心中滿是感謝,也撥了通電話道謝,蔡先生在電話中也用將心比心告訴我,他知道我一定很緊張,也在現場等了我一下,但是因為後續還有行程的關係沒有辦法久留。這個小插曲也提醒我在未來要多留意自己的東西,另外也要多做一些好事,將心比心才會有好報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s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